热门搜索 :
考研考公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正文

山东省潍坊中学2024-2025学年高三上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

2024-09-03 来源:伴沃教育

一、现代文阅读(35分)

(一)现代文阅读I(本题共5小题,18分)

材料一:

如果要浓缩河流和人类漫长的历史,把它们编成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,讲给我的孩子听。

在很久很久以前,一滴滴雨水凝聚在一起,降落在地上,流水雕刻出了山峦,搬运着泥土。河流从陆地发源,那里充满了肥沃的冲积土壤。游牧民族先发现了这些河谷,开始学着耕种,在同一个地方定居。河流就成了维系他们生活方式的根本。有了河流,食物的盈余变多了,层级愈加分明。人们开始支持并鼓励那些愿意探寻自然世界的思想者。哲学、法律、工程和科学的最初尝试因而出现。人们学知识,做买卖,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庞大。

我们利用河流的方式,也越来越多样化了。河流变成了我们通行的管道和重新探索大陆的方式。我们建立了新的殖民地,文化和语言也因而变得越来越丰富。随着人口扩大,因为洪水时不时会夺走生命,并以难以预料的方式震荡着我们的政治体系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里,也是判定领土边界的仲裁标准。

我们的技术进步了,学会了如何利用河流,满足工业所需,冲走了污水,协助我们的经济迈入工业化,它们运输集装箱和交易船只。

后来,我们的技术力量有了巨大提升。我们学着大范围地驯服河水,不惜拉远与河水之间的距离。我们通过建造巨大的水库来吸纳河水,给我们带来了水源、电力和城镇。大坝的水源非常宝贵,这促使不同地区达成新的合作协定。

随着我们越来越富裕,对污染的容忍度也减弱了。那些被污染了的水路,原本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,遏制污水排放,这些河流随之也被重新修复了,我们发现河流很灵活。

河流的故事讲到了现在。我们如有神助,可以搬运土壤,也有了充足的工程知识,面临着严重的水源供应危机,正在推进有史以来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。虽然河流的健康是我们优先考虑的事,以便更好地了解河流,监控它们的状态。新的技术或许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损害,有效利用河流的能量。

与此同时,我们也在向大城市迁徙,日益沉浸在数字世界当中,接触自然依然有益于人体健康。我们再一次意识到,那些河流环绕在日益坚固的城市周围。

它们总是在那里,满足生活生产的需求,不断变换着样貌,所求所需会随着时间而变化,河流的馈赠也在跟着改变。我们索求的东西变了,已经历经了几百个世代。和希尔弗斯坦笔下最终因被过度索求而枯萎的苹果树桩不同,只要我们创造机会,永不衰朽的。尼罗河丈量仪是古代河流知识的来源,被法老们用来征税、维系社会运转,先是泥土肥沃的农田和灌溉水源,继而是阿斯旺大坝的能源。

从城邦的创立到整个星球的探索,从领土的纷争到城市的出现,从能源的获取到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,再到为数十亿人营造自然空间,河流始终在那里。

(摘编自劳伦斯•C•史密斯《河流是部文明史》)

材料二:

从最早的人开始,要生存就需要有基本的水量。在尚未具备生产能力时,人只能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得植物、动物或某些天然物质为自己提供食物,远远超过他们自己的饮水量,因为这些动物、植物需要更多的水量。正因为如此,走出东非大裂谷这个人类最主要的发祥地。如果人类还有其他起源,那么那里形成的人与水的关系也并无二致。

人类获得水的途径很多,但利用天然水体的水是最普遍、最有效、最便利的办法,其中河流具有最大的优势。一条水量充足、径流较长、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,一个同等水量的湖泊也可满足同样数量人口对水的需求,但其他方面的作用却无法与河流相比。

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水,即使是简单的吃、喝、住、穿,也还得依赖其他条件,也不会仅仅看其水量,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因素。

(摘编自葛剑雄《河流与人类文明》)

1.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)

A.河流在流入大海过程中塑造出土壤肥沃的宽阔的河谷平原,游牧民族发现后在此耕种并定居。

B.修建大坝能带来水源、电力和城镇,有利于促使不同地区达成合作协定,共同管治跨境河流。

C.利用现代新技术来了解、监控河流,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损害,更加有效地利用河流的能量。

D.利用河、湖、瀑、泉等天然水体的水是人类获得水的最佳途径,其中利用河流的水优势最大。

【答案】C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。

C.“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损害,更加有效地利用河流的能量”错误。由原文“新的技术或许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损害,有效利用河流的能量”可知,原文说的是“有效利用河流的能量”,不是“更加”。

故选C。

2.根据材料内容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( )(3分)

A.哲学、法律、工程和科学看似与河流毫不相干,但实际上它们的出现与河流有关。

B.我国正在实施的“南水北调工程”属跨流域调水;旨在解决当前面临的水源供应危机。

C.材料一将河流与希尔弗斯坦笔下的苹果树桩作对比,说明河流可以永不停歇、衰朽。

D.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,故人们对河流的要求或选择不仅看水量,还看其他因素。

【答案】D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。

D.“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”因果关系错误。根据材料二“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水,即使是简单的吃、喝、住、穿,也还得依赖其他条件,也不会仅仅看其水量,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因素”可知,还看其他的原因是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水……还得依赖其他条件”。

故选D。

3.下列选项,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( )(3分)

A.很多河流被用来界定领土范围,充当着国家之间或国家内部的领地边界。

B.处于寒带和热带的河流对人类的早期起不了什么作用,更不可能孕育文明。

C.台伯河有限的水量满足不了古罗马人的需求,他们持续地迁往他乡,扩散到环地中海地区。

D.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,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【答案】C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、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。

材料二第一段观点为:人类生存需要有基本的水量。

A.表现的是河流具有领地边界功能。

B.表现的是人类生存不仅与河流有关,还与气候有关。

C.表现了古罗马人的生存需要有基本的水量,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。

D.表现的是河流具有航运功能。

故选C。

4.根据材料一内容,下列对河流和人类的关系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( )(3分)

A.河流的利用使得人类食物开始盈余,社会分工更加复杂,创造力也更加强大。

B.随着技术的进步,人类开始利用河流来满足工业所需,逐步迈入工业化时代。

C.人类曾一度认为河流污染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,后来立新法遏制污水排放。

D.不管时间如何变化,人类与河流的依存关系不变,人类生活生产离不开河流。

【答案】A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解读的能力。

A.“河流的利用使得人类食物开始盈余”错误。由材料一“有了河流,食物的盈余变多了,层级愈加分明。人们开始支持并鼓励那些愿意探寻自然世界的思想者。哲学、法律、工程和科学的最初尝试因而出现。人们学知识,做买卖,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庞大”可知,原文说的是“有了河流,食物的盈余变多了”,而不是“河流的利用”。

故选A。

5.有评论家认为,《河流是部文明史》“熔科学性和故事性于一炉”。请结合材料一,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。(6分)

【答案】①材料一按时间顺序阐述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密切联系,展现河流对人类生活方式、政治体系、语言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,逻辑严密,论断可靠;

②材料一将河流和人类漫长的历史浓缩成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,娓娓而谈,浅显易懂,具有故事性,将科学性和故事性有机结合。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,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。

①“在很久很久以前”“我们的技术进步了”“后来”“随着我们越来越富裕”,材料一按时间顺序叙述;“游牧民族先发现了这些河谷,开始学着耕种,在同一个地方定居。河流就成了维系他们生活方式的根本。有了河流,食物的盈余变多了,层级愈加分明。人们开始支持并鼓励那些愿意探寻自然世界的思想者。哲学、法律、工程和科学的最初尝试因而出现。人们学知识,做买卖,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庞大”“我们建立了新的殖民地,文化和语言也因而变得越来越丰富。随着人口扩大,因为洪水时不时会夺走生命,并以难以预料的方式震荡着我们的政治体系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里,也是判定领土边界的仲裁标准”,可看出材料一按时间顺序阐述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密切联系,展现河流对人类生活方式、政治体系、语言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,逻辑严密,论断可靠;

②材料一开篇讲“如果要浓缩河流和人类漫长的历史,把它们编成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,讲给我的孩子听”,材料一将河流和人类漫长的历史浓缩成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,“在很久很久以前,降落在地上,我们的技术力量有了巨大提升”“河流的故事讲到了现在”,以向孩子讲述故事的方式行文,语气亲切,娓娓而谈,浅显易懂,具有故事性,将科学性和故事性有机结合,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。

(二)现代文阅读Ⅱ(本题共4小题,17分)
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6~9题。

听水

李拓之

“君玉,这是什么呀?”音乐家师涓看见前面白茫茫的一片。

“那是江水啊。”卫灵公道,“这里是濮水了。”

马在吃草,几个侍臣也拣了一块大石头坐下,卫灵公走近水边去细看,师涓不由跟过去。

月照于浩渺之川,左旁是矗立的岩谷,岸侧的芦荻摇散白色的花穗,川上一座断桥,石梁倾圮,没入水中,桥下流波泻溢。天空有几块灰冻的云彩,舒卷而又飞奔。

柳叶缝中的哀蝉,在呜咽幽鸣,拉起了蔓草中的露虫,蟋蜂和金钟儿也啾唧啾唧的相撞。加以岩穴中水波激荡,川谷的周围万响齐发。于是,芦苇中闪闪流动的萤火,也纵横交错的起飞,仿佛和着虫吟水涌的节拍。

师涓倾耳去谛听:水声、风声、虫声、芦叶磨擦声……喷涌成一片。这是宇宙的大音乐!他沉浸于音律之旋涛中,举起首,看见天宇澄澈,银河化一条萧森的白练,浮浮沉沉地也在涓涓流出无声的音响。

“君王,万有的一切在已死、将生和未生,这是夜之哀曲啊!”师涓说,他沉吟并且恬静。

“师涓!琴拿出来弹吧。”卫灵公凄恻地。

“君王,弹不出呀,宇宙的声音要压倒琴上的声音哩。”

“师涓,你听!……谁在唱歌啊。”卫灵公脸色突而更惨白了。

“哦……”师涓惊骇地伸长了耳朵。

真的,谁在唱歌。那声音非常悠远,不是来自幽膀的谷穴,不是发自芦叶,而是低低忽忽地在那悠远悠远、暧昧迷离的水波弥漫之中。水上的歌声,那是怆惋的,令人落泪的声音。

侍臣们都肃然正襟危坐了。师涓走近沙碛,一只手按在额际,竭着目为向水面眺望。看见浩莽空漾的月之川上,有一礁石,浮露波心,那里黑点闪动,恍惚是人影。这时歌声很清晰,追逐着风涛飘送过来:

爰采唐矣,沫之乡矣。

云谁之思?美孟姜矣。

期我乎桑中,要我乎上宫。

送我乎淇之上矣!

……

“哦。师涓!这声音太悲哀了,太美丽了。”卫灵公淤塞着鼻子说。

“君王,这样眩惑的声音,中间有多少青春和生命呀。”

“师涓!你赶快把这声音记录下来。”

“君王,手指抖颤了呀。”

“坐下坐下。你听!你记录啊。”卫灵公一把拉师涓坐下了,侍臣递过十张细致的竹简。

师涓开始沉思,状如入定,抖颤之手记录下震动的音波,回旋起伏,无数短短长长的标符线号。

水波汹涌,夜潮是涨了。师涓流下晶泪,被夜寒凝冻,珍珠般一颗一颗结在面颧边。

奔涌的浪涛中,鱼虾在跳跃,芦苇中的宿雁也被歌声惊起。

师涓抖颤双手赶不上这急剧的音波,当他奋力记录完毕这歌声时,手已经冻僵,人倒于地上。

侍臣们坐在草丛中听着,僵然不动如墓前的石人。

“师涓!这伟大的音乐呀!”卫灵公流泪扶起师涓。

“这是不朽的著作,宇宙最真挚的律韵啊!”师涓坐起来。

月已倾斜。远远的山村中荒鸡唱晓,天快亮了。当他们跨上马和车驾时,东方已透出鱼肚白色了。

在晋平公的夜宴席上,一阵拍掌声,震人耳朵昏聋。

盲音乐家师旷,坐在一堆乐器当中。这时他的长手指的甲,正滴落在一张桐琴上。

“晋国的音乐可以入耳吗?”晋平公微笑地问着坐在身旁的卫灵公。

“师涓!你把那天晚上在濮水边记录下来的歌,来弹奏一下吧。”卫灵公低低地对师涓说。

“好的好的。”师涓也急于显出自己的本领。他取过琴囊,整理出那十张竹简来。

师涓开始弹琴了。他用尖指甲向当中弦索只一拨,当郎一声,铜瓶上的花枝随着摇晃一下……

盲音乐家师旷,离开座次了。他态度严肃,用手掩在耳后,屏息地去辨听。他突出的前额更显得突出了,终于锁紧了忧苦的眉峰:

“奇怪。这是颓废音乐家师延所制作的男女相悦的歌曲呀。师延制作这歌曲给商纣在酒池肉林上听的,妲己露出白牙齿……这声音距离现在快一千年了。武王伐商,火焚鹿台,师延东走,投下濮水而死!……”

“哦……”四座不约而同地叫着。

“这是亡国之音,奏不得的。”师旷继续着说:“现在该是靡靡之乐结束的时候了,桑间濮上的歌唱,华情绮怨,如水如烟!……”

“哦……”大家又叫了一声。

“华夏的音乐应该走向另外一条路,应该去抒写人世的不平与疾痛,黎民的冤抑与悲鸣……”

“哦……”师涓不觉也哦了起来,但他的手指太奔放了,还不能休止。

“华夏的音乐……唉,我也老了。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,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,去聆听自然的律韵,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:那日月的运行,山川的流动,花草的欣悦以及鱼虫的活泼,到处都是伟大的题材,不朽的音节呀!”盲音乐家师旷张开他那瞽了的眼膜,惘然地向前张望:“我老了。但是,我的眼睛不愿见到黑暗,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!”

师涓站起了,他听到音乐先进师旷的一番话,他感动了,不由把手中的竹简投掷向地上。取过案前一杯水,倒在琴弦上,用手指揩着: “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!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!我要拂着琴弦,奏出人民的言语,谱出雄壮的音乐,写起伟丽的诗篇!我的琴呀,我要背着你走向天涯海角,走向寒冷的边缘与黑暗的缝隙,弹出温暖与明朗的节拍,教听到我的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而向前啊!”

师旷用手撞起一只战鼓:蓬蓬蓬!四座的听众一齐筋脉贲张的站起来。

一九四六年十月

(有删改)

6.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
A.本文标题“听水”用语典雅,既体现了作者历史小说创作的审美趣向,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。

B.月夜、岩谷、芦荻、断桥等意象渲染了恬静疏阔的氛围,自然引出下文“宇宙的大音乐”的描写。

C.夜宴上,两位国君的谈话暗藏机锋,晋平公对卫国的音乐有讽刺之意,而卫灵公则心里很不服气。

D.本文描写夜宴中的三次“哦……”,不仅写出众人对师旷话语的反应,还暗含了师涓的心理变化。

【答案】C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。

C.“两位国君的谈话暗藏机锋,晋平公对卫国的音乐有讽刺之意,而卫灵公则心里很不服气”错。原文提到“在晋平公的夜宴席上,一阵拍掌声,……‘晋国的音乐可以入耳吗?’晋平公微笑地问着坐在身旁的卫灵公。‘师涓!你把那天晚上在濮水边记录下来的歌,来弹奏一下吧。’卫灵公低低地对师涓说”,据此看出晋平公是让卫灵公来欣赏师旷的演奏的动人音乐,并未讽刺卫国的音乐。卫灵公让师涓演奏是为宴会助兴,并非心里不服气。因此两位国君的谈话也未暗藏机锋。

故选C。

7.关于文中师涓在濮水边听歌的部分,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
A.歌声从浩渺的水上远远传来,歌者似是水中礁石上的“人影”,气氛诡秘。

B.歌声清晰可闻,歌词内容描述的是商纣兵败后,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。

C.师涓听到歌声,“手指抖颤”到几乎无法记录,暗示了这首歌是靡靡之音。

D.师涓“流下晶泪”,侍臣则如“石人”,对比强烈,表现了歌声的感染力。

【答案】A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。

B.“歌词内容描述的是商纣兵败后,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”错。原文中师旷的话“这是颓废音乐家师延所制作的男女相悦的歌曲呀”“现在该是靡靡之乐结束的时候了,桑间濮上的歌唱,华情绮怨,如水如烟”,表明歌词内容是男女相悦的靡靡之乐,而非描述“商纣兵败后,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”。

C.“暗示了这首歌是靡靡之音”错。原文写到“师涓开始沉思,状如入定,抖颤之手记录下震动的音波,:回旋起伏,无数短短长长的标符线号”“师涓抖颤双手赶不上这急剧的音波,当他奋力记录完毕这歌声时,手已经冻僵,人倒于地上”,表明“手指抖颤”是因为听到歌曲被陶醉被感动,并非暗示其为靡靡之音。

D.“对比强烈”错。原文“师涓流下晶泪,被夜寒凝冻,珍珠般一颗一颗结在面颧边”“侍臣们坐在草丛中听着,僵然不动如墓前的石人”,写师涓“流下晶泪”,侍臣则如“石人”,都是因为被歌声深深地感染,陶醉其中,并未用对比手法。

故选A。

8.师涓对音乐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,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。(5分)

【答案】①先在濮水边谛听自然的声音,沉浸于宇宙大音乐的音律;

②继而听到濮水上传来的歌声,被靡靡之音眩惑;

③最后在晋国宫廷被师旷一席话感动,决心谱出雄壮的音乐激励人民奋发向前。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重要情节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。

师涓对音乐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:

第一,原文写濮水边的自然之音“柳叶缝中的哀蝉,在呜咽幽鸣,……仿佛和着虫吟水涌的节拍”,然后写师涓听到“水声、风声、虫声、芦叶磨擦声……喷涌成一片。这是宇宙的大音乐!他沉浸于音律之旋涛中,……,浮浮沉沉地也在涓涓流出无声的音响。”

据此可分析出,先在濮水边谛听自然的声音,沉浸于宇宙大音乐的音律;

第二,原文写师旷在濮水边听到了歌声“那声音非常悠远,不是来自幽膀的谷穴,不是发自芦叶,而是低低忽忽地在那悠远悠远、暧昧迷离的水波弥漫之中。水上的歌声,那是怆惋的,令人落泪的声音”,接着写卫灵公赞叹“这声音太悲哀了,太美丽了”,师涓感叹“君王,这样眩惑的声音,中间有多少青春和生命呀”。

据此可分析出,继而听到濮水上传来的歌声,被靡靡之音眩惑;

第三,文中结尾部分描写师旷,“‘华夏的音乐……唉,我也老了。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,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,去聆听自然的律韵,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……不朽的音节呀!”盲音乐家师旷张开他那瞽了的眼膜,惘然地向前张望:‘我老了。但是,我的眼睛不愿见到黑暗,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!’”,然后写师涓被感动,“取过案前一杯水,倒在琴弦上,用手指揩着:‘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!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!我要拂着琴弦,奏出人民的言语,谱出雄壮的音乐,写起伟丽的诗篇!……教听到我的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而向前啊!’”

据此可分析出,最后在晋国宫廷被师旷一席话感动,决心谱出雄壮的音乐激励人民奋发向前。

9.本文以“蓬蓬蓬”的战鼓声作为结尾,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?请谈谈你的理解。(6分)

【答案】①情节结构上,声声战鼓将全文引向高潮,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,言有尽而意无穷;

②人物形象上,结尾写师旷擂响战鼓,教导青年音乐家,强化师旷以乐育人、寄望后辈的形象;

③思想主题上,战鼓之声彰显人民音乐的雄壮与伟丽,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,突出文章的现实意义;

④艺术效果上,以高亢的鼓声收束全文,使文章格调昂扬、遒劲奋发,引发读者共鸣。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,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。

本文以“蓬蓬蓬”的战鼓声作为结尾,其作用有:

第一,文章结尾“师旷用手撞起一只战鼓:蓬蓬蓬!四座的听众一齐筋脉贲张的站起来”,联系上文师旷的话“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,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,去聆听自然的律韵,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”,以及师涓被感动后的话“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!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!我要……教听到我的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而向前啊!”表明听众们听到这些慷慨话语后,又听到激烈的鼓声,更加振奋不已,情感表达到了顶峰。

据此可概括出,情节结构上,声声战鼓将全文引向高潮,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,言有尽而意无穷;

第二,联系结尾部分师旷慷慨激昂地说,“华夏的音乐……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,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,去聆听自然的律韵,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……到处都是伟大的题材,不朽的音节呀!”“我老了。但是,我的眼睛不愿见到黑暗,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”,以及说到激动之时擂动战鼓激励青年,可看出,师旷作为老一辈音乐家向往光明正义的音乐,并寄予后辈青年发扬智慧,撷取宇宙真实之音。

据此可概括出,人物形象上,结尾写师旷擂响战鼓,教导青年音乐家,强化师旷以乐育人、寄望后辈的形象;

第三,前文写师涓听到师旷慷慨激昂的话语“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,去聆听自然的律韵,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”,受到感染和鼓舞也慷慨陈词“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!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!我要拂着琴弦,奏出人民的言语,谱出雄壮的音乐,写起伟丽的诗篇”,意在表明音乐不应是靡靡之乐,而应传达光明和正气,应该是雄壮伟丽的,体现人民的心声,结尾“蓬蓬蓬”的战鼓声对此起到了更加强烈的渲染作用。

据此可概括出,思想主题上,战鼓之声彰显人民音乐的雄壮与伟丽,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,突出文章的现实意义;

第四,文章的主题在于凸显人民音乐的雄壮伟丽,引领人们趋向光明和正义。承接上文师旷和师涓对音乐感慨的直白,以鼓声的激越渲染热烈奔放的气氛,更加打动人心,更充分地抒发情感。

据此可概括出,艺术效果上,以高亢的鼓声收束全文,使文章格调昂扬遒劲奋发,引发读者共鸣。

二、古代诗文阅读(35分)

(一)文言文阅读(本题共5小题,20分)

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10~14题。

文本一:

贞观四年,太宗谓侍臣曰:“比闻京城士庶居父母丧者,乃有信巫书之言,辰日不哭,以此辞于吊问,拘忌辍哀,败俗伤风,极乖人理。宜令州县教导,之以礼典。”

贞观六年,投左光禄大夫陈叔达礼部尚书,因谓曰:“武德中,公曾进直言于太上皇,明朕有克定大功,不可黜退云。朕本性刚烈若有抑控恐不胜忧愤以致疾毙之危。今赏公忠謇,有此迁投。”叔达对曰:“臣以隋氏父子自相诛戮,以致灭亡,岂容目睹覆车,不改前辙?臣所以竭诚进谏。”太宗曰:“朕知公非独为朕一人,实为社稷之计!"

贞观十五年,诏曰:“朕听朝之取,观前史,每览前贤佐时,忠臣徇国,何尝不想见其人,书钦叹!至于近代以来,年岁非远,然其胤绪,或当见存,纵未能显加旌表,无容弃之遐裔①。其周、隋二代名臣及忠节子孙,有贞观已来犯罪配流者,宜令所司具录奏闻。”于是多从矜宥。

十八年,(马周)历迁中书令,兼太子左庶子。周既职兼两宫,处事平允,甚获当时之誉。又以本官吏部尚书。太宗尝谓侍臣曰:“周见事敏速,性甚慎至。至于论量人物,直道而言,朕比任使之,多称朕意。既竭忠诚,亲附于朕,实藉此人,共康时政也。”

(选自《贞观政要》,有删改)

文本二:

由此观之,有贤而用之者,国之福也;有之而不用,犹无有也,可不慎欤?今犹古也,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,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。古虽扰攘之际,犹有贤能若是之众,况今太宁,岂日无之?在君上用之而已。询众庶,则才能者进矣;不有忌讳,则谠直之路开矣;不迩小人,则谗谀者自远矣。苟行此道,则何虑不跨两汉,轶三代,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!

(选自王安石《兴贤》,有删减)

【注】①遐裔:远方、边远之地。

10.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,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。(3分)

朕A本B性C刚D烈E若F有G抑H控I恐J不K胜L忧M愤N以O致P疾Q毙R之S危

【答案】EIN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。

句意:我本性刚烈,如碰到挫折,恐怕承受不起忧愤之情,从而导致疾病甚至有死亡的危险。

“朕本性刚烈”,主谓结构,句意完整,E处断开;

“若有抑控”,承前省略主语的动宾部分,句意完整,I处断开;

“恐不胜忧愤”,动宾结构,“不胜忧愤”作“恐”的宾语,N处断开。

故EIN三处需要断句。

11.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)

A.齐,指管理、治理,与《大学之道》中“先齐其家”的“齐”意思相同。

B.废,指放下,与《过秦论》中“于是废先王之道”的“废”意思不相同。

C.摄,指代理,与《论语·侍坐》中“摄乎大国之间”的“摄”意思不相同。

D.博,指广泛地,与《劝学》中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”的“博”意思相同。

【答案】A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。

A.错误。管理、治理。/使……整齐。句意:一律按照相关礼仪法典的规定去治理(管理)他们。/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。

B.正确。放下。/废弃、废除。句意:然而只能放下书卷叹息。/秦始皇于是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。

C.正确。代理。/夹、处。句意:后来又以本来的官职兼代吏部尚书的职务。/夹处在几个大国之间。

D.正确。句意: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。/君子广泛地学习,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。

故选A。

12.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)

A.听说京城有百姓为父母服丧期间,因相信巫书上辰日不哭的话,竟谢绝别人的哀悼慰问,太宗下令州县按相关礼仪法典规定去做。

B.太宗授任左光禄大夫陈叔达为礼部尚书,因为他当年曾向太上皇直言进谏不可以罢免太宗,而陈叔达吐露了当年进谏的真实原因。

C.太宗阅读前朝史书,钦佩前贤、忠臣,认为应该善待他们的后代,对于贞观以来犯了罪被流放发配的,后来大多采取了宽大处理。

D.王安石认为,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,如果能任用,就不怕不会超越两汉、胜过三代,然后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。

【答案】A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。

A.“太宗下令州县按相关礼仪法典规定去做”不正确,原文“宜令州县教导,齐之以礼典”,是说太宗认为这种情况应该命令州县去处理,不是太宗下令让州县去做。

故选A。

13.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8分)

(1)朕知公非独为朕一人,实为社稷之计!

(2)有之而不用,犹无有也,可不慎欤?

【答案】(1)我知道你并不是为我一个人,而是为了整个国家着想。

(2)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,就像没有一样,对于这种情况,怎么不应该慎重地对待呢?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。

(1)“非独”,不是只(仅仅);“实”,确实;“计”,着想,谋划。

(2)“之”,代指“贤能的人”;“犹”,如同;“可不……欤”,怎么不……呢。

14.文本一中,唐太宗称赞了马周的哪些品格?请简要概括。(3分)

【答案】①看问题敏捷,办事慎重周到;②善于识人,秉公直言;③竭尽忠诚,亲近朝廷。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。

结合“周见事敏速,性甚慎至”可概括出,看问题敏捷,办事慎重周到;

结合“论量人物,直道而言,朕比任使之,多称朕意”可概括出,善于识人,秉公直言;

结合“既竭忠诚,亲附于朕”可概括出,竭尽忠诚,亲近朝廷。

参考译文:

文本一:

贞观四年,(唐太宗)对侍臣说:“我听说,京城的百姓在为父母服丧期间,竟然有人相信巫书的话,逢辰日那天不哭,以此来谢绝别人的哀悼慰问,拘泥于禁忌而不能悲伤,这是伤风败俗、违背人情事理的做法。应该命令各州县,让他们教导百姓,一律按照相关礼仪法典的规定去治理(管理)他们。”

贞观六年,唐太宗加封左光禄大夫陈叔达为礼部尚书,对他说:“武德年间,你曾向太上皇直言进谏,申明我有打败敌人平定疆土的功劳,不可以罢免我。我本性刚烈,如碰到挫折,恐怕承受不起忧愤之情,从而导致疾病甚至有死亡的危险。今天为了表彰你的忠心正直,所以将升迁你。”陈叔达回答:“我认为隋朝父子自相残害,以致灭亡,我那时怎能容许眼看车要倾覆,而不管后车不改前辙呢?这正是我极力进谏的原因。”太宗说:“我知道你并不是为我一个人,而是为了整个国家着想。”

贞观十五年,唐太宗下诏说:“我处理朝政的空闲时间,阅读前朝史书,每看到古代的贤臣辅助国家,忠义的臣子以死为国效命,我何尝不想与他们相见,然而只能掩卷叹息!至于近代以来,时间距离现在还不算久远,他们的后代有的可能还在世,即使不能大规模地对他们进行表彰,也不应该将他们抛弃在边远荒凉的地方。北周、隋朝两代名臣和以忠尽节的臣子的后代,如果有在贞观以后犯了罪被流放发配的,应该命令负责管辖他们的人把情况整理好报上来。”于是对这些人大多采取了宽大的处理。

贞观十八年,(马周)一直升迁到中书令,兼任太子左庶子。马周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,处理事情公平允当,很受当时人赞誉。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的职务。太宗曾对侍臣说:“马周看问题敏捷,办事慎重周到。至于评论人物,能秉公直言,我接连任用他所推荐的人,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。他既然竭尽忠诚,亲近依附于我,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把政事办好。”

文本二:

由此看来,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,是国家的福气;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,就像没有一样,对于这种情况,怎么不应该慎重地对待呢?现今的情况和古代是相通的,现今的天下,就如同古代的天下,现今的士人和民众,也如同古代的士人和民众。古代在扰动不安的时代,还有像以上所说的那么多的贤能之人,何况现今太平安宁,怎么能说没有贤人呢?这就在于君主和处于上位的人如何任用了。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,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;没有忌讳的事情,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;不亲近小人,那些进谗阿谀之人就被疏远了。如果能够这样做,还怕不会超越两汉,胜过三代,然后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吗?

(二)古代诗歌阅读(本题共2小题,9分)

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15~16题。

春望梁石头城

罗邺

柳碧桑黄破国春,残阳微雨望归人。

江山不改兴亡地,冠盖自为前后尘。

帆势挂风轻若翅,浪声吹岸叠如鳞。

六朝无限悲愁事,欲下荒城回首频。

15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)

A.首联紧承题意,写诗人春天眺望古城金陵,于残阳微雨中见柳碧桑黄,荒城残迹。

B.颔联两句中“江山不改”与“冠盖前后”对举,引发对朝代更迭,盛衰无常的喟叹。

C.“浪声吹岸”与“惊涛拍岸”,都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,绘就急浪翻涌的壮阔景象。

D.吊古之作多借景、事抒发感慨。本诗写景时感情色彩浓郁,抒情时笔调深沉悲凉。

【答案】C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。

C.“都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”错误,“浪声吹岸”主要运用的是听觉元素,描述的是波浪拍打岸边所发出的声音,而并没有涉及到视觉元素。

故选C。

16.本诗与《桂枝香·金陵怀古》都属怀古之作,但诗中尾联与词中“六朝旧事随流水,但寒烟衰草凝绿”运用的抒情方式不同。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。(6分)

【答案】①本诗的尾联直抒胸臆。诗人频频回首,既有对六朝兴亡的感慨,又有对现实的忧思。表现了诗人心系国家、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
②词中的句子寓情于景。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,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、绿草衰黄。抒发了盛衰无常、物是人非的感慨,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兴叹与惋惜,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与焦虑。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抒情方式的能力。

本词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。诗人通过直接表达“无限悲愁事”,毫不掩饰地抒发了自己对于历史沧桑和兴衰无常的感慨。同时“欲下荒城回首频”则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场景,将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具象化,传达出诗人站在荒凉的城楼上,频繁地回望过去,思考着历史的变迁和自身的处境。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直接、强烈地传递给读者。

《桂枝香·金陵怀古》则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。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,而是通过描绘“六朝旧事随流水”的景象,借助流水这一意象来暗示历史的流逝和不可逆转。同时“寒烟衰草凝绿”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,传达出诗人对于金陵古都繁华不再的感慨。这种寓情于景的方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含蓄、深沉地传递给读者。

(三)名篇名句默写(本题共1小题,6分)

17.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。

(1)《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中,孔子阐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并对子路的表现进行点评的两句是“______,______”。

(2)《谏太宗十思疏》中,魏征告诫君王要不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,要远离谗佞奸邪就要想到使自身端正的两句是“______,______”。

(3)“花”和“月”是古人诗词中常用意象,许多作者常将这两个意象合在一起来表情达意。如“______,______”两句。

【答案】 (1)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

(2)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

(3)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(江流宛转绕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)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。

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,如“壅蔽”“谗邪”“黜恶”等,要理解字义去记忆。

三、语言文字运用(本题共5小题,共20分)
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下面小题。

人们谈论健康、养生、消费等话题时,难免涉及食品内容。尤其是提到“过期食品”,准有人 A ,认为“过期食品不能吃”。孰料,偏偏有人反驳:你这也太偏激、太片面、太武断了吧。

市场、超市和家里都有过这样的场景:有人手拿包装食品, B 地翻看,从上到下、从前到后、从左到右地寻找……寻找什么呢?寻找包装上的生产日期、保质期。这个“生产日期”和“保质期”,尽管有的辅以提示,可有时还是给人“躲猫猫”的感觉。有的标注在“犄角旮旯”里,位置不好找;有的老年人戴上老花镜,还是看得“两眼一抹黑”;有的标注易蹭掉,易脱落,易涂抹。凡此种种,不仅给消费者造成不便和困惑,甚至带来食品安全的隐患。

(甲)?从事食品、营养、医疗工作的专家们很是鼓励这般“较真”的询问。①针对食品过期后还能安全食用的困惑,②他们及时准确地开展科普宣传:③食品保质期是指食品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保持其品质和安全性的时间。④食品保质期之所以存在的意义,⑤是为了给消费者划定一个“放心食用”的期限,也就是最佳食用日期,告诉你什么时间能吃、好吃。从理论上讲,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应该吃,但这也不是绝对的,过了保质期的食品并不是说它一定就不安全了。在“保质期”内,食品的质量和口感最佳,但并不意味着过了这个日期食品就不能食用了。也就是说,(乙),也不等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。在食品贮存条件达标、包装完好、色香味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,即使过了保质期,也是可以食用的。

过期食品的话题还有很多。比如,没有标注“生产日期”“保质期”的剩饭剩菜,再吃时必须慎重;过期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,并非只有因食用被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等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“生物型”中毒,还有因食用过量的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而导致的“化学型”中毒。

此外,食品保质期并不仅仅是个日期,它是由不可分割的期限、贮存条件两个元素构成的,如果贮存条件不符合常温、冷藏、避光等要求,食品保质期很可能会缩短,甚至丧失安全性保障。

18.第2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使用了“躲猫猫”“犄角旮旯”“两眼一抹黑”等熟语,请简要分析使用这些熟语的表达效果。(2分)

【答案】这三个熟语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,贴近生活,凸显了人们在生活中因“保质期”而产生的困扰,同时增强了科普文的通俗性,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。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。

熟语主要有口语化、生活化、通俗化的特点,可以围绕这些来分析,并且要说明其表达效果。

“躲猫猫”“犄角旮旯”“两眼一抹黑”,这三个熟语都是口语,口语主要源于生活,表达效果是凸显了人们在生活中因“保质期”而产生的困扰,让科普文不再深奥,而变得通俗易懂,便于读者阅读、理解并接受。

19.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。(4分)

【答案】A 谈虎色变/忐忑不安B 专心致志/全神贯注/不厌其烦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。

A处,联系下文“ 过期食品不能吃”,可知,横线说的是人们对过期食品的态度,可填“谈虎色变”或“忐忑不安”。“谈虎色变”比喻只要提到可怕的事情就感到恐怖。“忐忑不安”是指心神极为不安。

B处,联系上文,可知是描绘一个场景,联系下文“从上到下、从前到后、从左到右地寻找”,可知是人们翻看时的神态,可填“专心致志”或“全神贯注”或“不厌其烦”。“专心致志”形容一心一意,聚精会神。“全神贯注”形容集中精神,专心一意。“不厌其烦”是指不嫌麻烦。

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,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,使语言准确流畅,逻辑严密,不得改变原意。(4分)

【答案】第①处,修改示例:针对食品过期后是否还能安全食用的困惑。

第④处,修改示例:食品保质期存在的意义。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。

第①处,“针对食品过期后还能安全食用的困惑”,不符合逻辑,应在“过期后”加上“是否”。

第④处,“之所以”和“意义”语意重复,删去“之所以”或者“的意义”。

21.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,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,内容贴切,逻辑严密,每处不超过12个字。(4分)

【答案】甲:食品过期还能不能吃

乙:过期不等于变质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。

甲处,根据后面的问号和“从事食品、营养、医疗工作的专家们很是鼓励这般‘较真’的询问”的内容可知,是要询问食品过期能不能吃的问题,可填“食品过期还能不能吃”。

第②处,根据下文“也不等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”可知,前面应该填“……不等于……”之类的语句,可填“过期不等于变质”。

22.小月早餐想喝一杯燕麦片,却被妈妈以燕麦片已经过期一天会吃坏肚子为由制止了,妈妈把昨天的剩菜加热后让小月吃,她说蔬菜更有营养一些。你认为小月妈妈的行为合理吗?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。 (6分)

【答案】①小月妈妈的行为不合理。

②燕麦片过期一天并不一定就不安全了,只要贮存条件合适,也可以适当食用。

③剩菜虽然没有“保质期”,但有可能因细菌等污染而引起中毒。
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并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解答本题主要是找出题目内容与材料之间的关联。

①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,先亮出观点,后阐述理由。

便于阐述理由,最佳答案是回答不合理,但如回答不合理也可以,要言之成理。

②“食品保质期之所以存在的意义,是为了给消费者划定一个放心食用的期限”“从理论上讲,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应该吃,但这也不是绝对的,过了保质期的食品并不是说它一定就不安全了”“在食品贮存条件达标、包装完好、色香味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,即使过了保质期,也是可以食用的”,从材料第一段的这些文字,可知燕麦过期一天未必不安全,只要贮存条件合适,也可以适当食用。

③根据材料第二段“过期食品的话题还有很多。比如,没有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的剩饭剩菜,再吃时必须慎重”“过期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”可知,食用剩菜剩饭存在安全问题,有可能因细菌等污染而引起中毒。

四、写作(60分)

23.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

人情味通常指人与人之间那种温暖的情感。人情味是孤苦时听到的问候,人情味是患难时伸来的双手;人情味是温情,是力量;人情味需要同情与悲悯,需要关怀与互助,更需要珍惜和维护。

要求:①自选角度,自拟标题;②文体不限(诗歌除外),文体特征明显;③不少于800字;④不得抄袭,不得套作。

【答案·例文】

人情况味,“保暖”世间

生活中,形容一个人刻板冷漠、疏离寡合,常谓之“不近人情”;而描述一个人善解人意、温暖包容,常谓之“有人情味”。人际关系中,人情味是发酵物,是晴雨伞,是粘合剂,是破冰器,它能溶解矛盾、拉近距离,也能消除误会、触碰真心,它为世界增添一抹温柔的亮色,披上一件保暖的外衣。

人情味的源头是“厚德”与“养心”。修习书籍,磨砺品行,树立榜样,时察时省,用关爱滋养心之所处,将善念铺满目之所及。唯有以端正的德行、纯良的心性对待人事,以和悦的姿态、健全的人格接纳万物,方能蓄养出既不矫饰、不作伪、不勉强,又有分寸、有原则、有温度的人情况味。

人情味的内核是“换位”与“共情”。放下偏执,设身处地,愿以他人视角去看待问题、站在对方立场上去理解处境,自然会生发出体谅宽容、怜悯慈悲的感情;善于“代入”,长于体察,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绪与心境,能领悟到对方的困扰与纠结,自然会迸射出宽柔仁厚、同情关怀的力量。懂得换位思考,才有可能在别人孤单时予以陪伴,彷徨时指点方向,困苦时伸出援手,患难时大力扶持;能够共情共理,才有可能在别人喜悦时诚挚祝福,失意时细心体贴,挫败时善意开导,落魄时温情慰藉。

人情味往往在细微处闪现光芒。全力以赴、无私奉献固然难能可贵,量力而行、善小亦为同样令人赞赏钦佩。邻里相遇时的一个微笑、朋友聚会时的一句问候、见人尴尬时的一次回避、逢人出错时的一次提醒……细处方见人情味的温暖友善、包容体恤。脱下外衣为受伤同学遮盖身体的长沙女孩,替摔伤骑手送餐到客户家中的民警,变身“移动自习室”的5609/5610次“慢火车”,让修鞋、配钥匙回归生活的便民生活圈建设……由个人到集体,从身边到世界,无一不体现着人情味的关怀与保护,温度与能量。

诚然,现代生活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失去人情味的人和事:三亚城管收走孩子写作业的小桌子,山西图书馆保安强行驱散馆内避雨的读者,河南某中学将从学生处没收的手机砸毁……事件并非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,看似维护规则的“铁腕”措施,折射出的是不懂体谅、拒绝帮助的自私与刻板,传递出的是简单粗暴、排斥温暖的冷漠与无情。

人情况味,“保暖”世间。让我们以良善宽仁之心润泽他人,以柔软慈和之心包容世界,多一些理解与支持,少一些麻木与疏离,为人生增色,替岁月添辉。

【审题解析】

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。

材料给出了“人情味”的多种诠释,引导考生充分理解人情味的内涵,从而选择适合的写作方向。总的来说,人情味是一个正向的词,它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、友善、互助、关怀、支持、付出、宽容、体谅,也释放出润滑关系、温暖人心、稳定情感的力量,它是富有人文美的优良品格,是与周围世界融洽共处、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质素。

人情味的内涵丰富,范畴很广,如果写成议论文,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两种含义进行论述。如选择人情味中的“原谅”与“付出”作为论点,可以先论述理解他人的苦衷、谅解他人的过失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意义,再论述率先伸出援手、乐于传递善意对个人与社会的积极影响,然后联系生活实际,论述应该如何具体地将“原谅”和“付出”付诸行动,最后深化论点,收束全文。如果写成记叙文,可以选择一两件典型事例,以“我”的视角来进行叙写,重点刻画出“我”是如何感受到某人的善言善行以及给“我”带来了怎样的帮助,如“我”在考试失败后接收到来自同学的安慰与关切、“我”在困难中遇到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给予的支持与帮助等,最后要注意画龙点睛,抒发情感。

参考立意:

①.善意予人温暖,关怀传递友情。

②.懂得理解,学会原谅。

③.以鼓励代替责难,以赞美代替鞭策。

④.心怀慈悲,乐于付出。

Top